汉语四六级:拯救不了汉语却能滋生利益 文/龙敏飞 历时3年研制的“汉语能力测试”将于10月率先在上海、江苏、云南、内蒙古试点实施。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称,近年来,社会上普遍存在“外语热,母语冷”以及汉语欧化、网络语言不规范等语言文化现象。开发“汉语能力测试”,旨在以考促学,推进汉语学习和应用。(7月27日《京华时报》) 汉语四六级呼之欲出,按着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的说法,此举是在拯救与规范汉语的使用,因为“外语热、母语冷”的情况近年来甚嚣尘上,这些专家感觉到危机,于是准备对汉语也进行考试,以考促学,希望通过这样全国性的考试,来激发公众对汉语的热情,对规范化汉语的应用。从这些专家的初衷来看,的确有“忧患意识”,但这,也未免敏感而又敏感了。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,我们一生大部门的时间都是用汉语在交流,其实重视不重视是一个问题,但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学习,这难道专家看不到么?更何况,任何语言的发展,都是与时俱进的,很多词义的发展,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,那么所谓的汉语规范,其实也只是暂时的,那我们在现实中与人进行交流与沟通,其实就是最好的学习课堂么,而书本,却往往会落后。 更何况,包括韩寒在内的很多名人都表示,自己的文章被拿去当了考题,结果呢?自己都不会答题。在我们这样的考试氛围下,在出卷人如此别具匠心的情况下,我们对汉语四六级的考试,还能有什么信心呢?多一个这样的考试,又有什么意义呢?如果说文章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答案不统一很正常,但为何要设置参考答案呢?而汉语,也是包罗万象的,以考试为准绳,必然会有所收缩,其本身就是对汉语的束缚。 最让人难以放心的还在于,任何事情,一旦考试化,与之俱来的东西就更多了,譬如参考书、再譬如老师讲课,名家授课等,这又是一条利益的链条,再加上考试本身的报名费、审查费、体检费等费用,对公众而言,无疑是不小的一笔挥霍,而在某些人眼中,却成了“生金”的好渠道。再如果,一些职业都对这有要求,那就更能诞生灰色利益链条了,因为,凡是有利益的地方,就有人的觊觎,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。 再说了,难不成我汉语过不去四六级,我就不是一个标准的中国人了?在我看来,就汉语而言,其最重要的还是沟通,只要彼此之间能够沟通无大的障碍,这样的汉语水平,其实就完全可以了。如果以考试来拯救汉语,那所有的少数民族,是不是也要效仿此拯救地方语言呢?从这来看,就可知,以考促学其实是愚不可及的事情,而这最大的可能就是,拯救不了汉语却养活了一群人。
|